联系我们


邮箱:ccghxytw@163.com

  • 电话:0431-85552280

跟着总书记脚步看吉林|我校开展2025年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发布时间:2025-09-12

青春筑梦三下乡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吉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给谢依特小学戍边支教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队队员的重要回信精神,引导我校学生在吉林上好与现实相结合的“大思政课”,我校团委积极响应,组织开展了“跟着总书记脚步看吉林”2025年长春光华学院大学生暑期“三下乡”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光华学子们带着专业知识与责任担当奔赴各地,在实践中锤炼本领、感悟时代,用实际行动书写青年答卷。


现在

就让我们一同踏上旅程

解锁这份“实践答卷”中的动人故事。


01/“绿脉溯源”实践团



2025年7月16日,商学院实践团带着对“两山”理念落地实践的好奇,奔赴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源头村。

实践团与村党总支书记陈小静进行了交流。陈小静书记结合自身工作经历,讲述了源头村从过去“脏乱差”村落,到通过“五水共治”清淤治水,最终成为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的转变过程。在源头村博物馆,实践团通过旧抽水泵、清淤老照片及溪流样本、环保手工艺品等展品,看到了村庄生态治理的艰辛脉络。随后走进山拾酿酒基地,创始人带领实践团参观车间,讲解其利用本地生态稻谷、以“零排放”工艺实现废水循环的做法。同学们结合商科专业,就生态成本平衡、绿色理念传递等问题与创始人交流,将“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际案例对照。

此次实践,通过与基层干部交流、走访乡村点位、记录发展故事等方式,近距离感受乡村蝶变,将商科专业知识与乡村实践相结合,为今后运用商科思维服务乡村发展积累了实践经验。


02/“青春奋楫·信仰领航”实践团



2025年7月9日,电气信息学院实践团赴吉林省梅河口市,开启一场探寻东北振兴密码的“三下乡”之旅。

穿梭于市博物馆、城市规划展览馆、科技馆与古城朝鲜族村博物馆之间,以沉浸式体验为笔,勾勒出梅河口的历史脉络、转型轨迹、科技活力与民族团结等画卷。同学们从泛黄的“全国商品粮基地”奖状和老式机床中,触摸到梅河口作为农业大市的历史底色;又在城市规划馆的动态沙盘前,循着从老旧棚户区到商业街区的改造轨迹,读懂城市转型的魄力。科技馆内,大家上手操作智慧农业远程灌溉系统,亲身体验科技为传统产业注入的新动能;而古城朝鲜族村博物馆里,朝鲜族农乐乐器与村支书口中“朝汉群众共办民俗旅游”的故事,更让大家看见民族团结与乡村发展的深度融合。在历史的长河中溯源,于时代的浪潮里观变,青年学子们深度感知东北振兴的强劲脉搏,让爱国情怀与文化自信在心中生根发芽。

此次实践,以科技之眼洞察城市变迁,在历史与现实的交响中,砥砺青春之志,勇担时代使命,为东北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03/ “红旌耀金土·青春践初心”实践团



2025年7月9日,机械工程学院实践团走进吉林四平与梨树县,以“科技赋能黑土”与“红色精神铸魂”为双主线,开启特色的“三下乡”之旅。

在梨树黑土地博物馆解锁“梨树模式”的生态密码,深入玉米田感受自然和谐,在农机合作社探秘免耕播种机等设备的智慧,同学们还亲手劳作体验丰收之乐,在汗水里真切感受“智慧农业”与“辛勤耕耘”的结合。在四平这片红色土地上,实践团先来到烈士陵园,在苍松翠柏间聆听塔子山战斗中先烈们浴血奋战的故事;战役纪念馆内,透过锈迹斑斑的步枪、泛黄的战地日记等文物触摸历史温度;与老党员交谈时,前辈讲述的革命经历更让信仰的力量直抵人心;最后登顶塔子山,望着当年的战场遗址,缅怀之情油然而生。

机械学子此行,以科技视角深耕黑土,用红色情怀致敬先烈,在实践磨砺中展现青春担当。


04/“砥砺奋进力量·赓续红色血脉”实践团



2025年7月7日,外国语学院以“伟大变革”为笔,绘就实践新篇,组织师生奔赴吉林市北山烈士陵园与劳工纪念馆,开启沉浸式宣讲之旅。

在北山烈士陵园的苍松翠柏间,教师团队以抗联战士的英雄事迹为核心展开宣讲,当师生们向烈士纪念碑敬献花篮时,教师借“指尖触碰花篮缎带时感受到的历史重量”串联起革命先辈的牺牲精神与时代变革的内在联系,让“精神传承”变得可感可知。走进劳工纪念馆,宣讲聚焦“苦难觉醒与变革力量”,师生们结合馆内的劳工遗物、历史照片,将当年劳工的抗争史与如今吉林市的发展新貌对比,清晰勾勒出“从屈辱到自强”的城市变革轨迹。

此次实践巧妙融入外语专业特色,运用多语种史料解读、今昔对比具象化等方式,以专业视角为历史叙事增添独特维度。引领学生在历史场景中领悟“伟大变革”的深刻内涵,在专业视角下明确青年使命担当。


05/“文韵乡行·黑土筑梦”实践团



2025年7月5日,文学院实践团奔赴德惠,以青春力量为乡村振兴赋能。实践团队深入乡村,以拍摄、访谈、劳作等方式感知民情和农情。

在郭家镇的黑土地上,实践团跟着农户学习玉米除草、大豆间苗等技术,在汗水挥洒中感受“粒粒皆辛苦”的农情。踏入特色产业园区,围绕农户在直播带货、产品包装上的语言痛点,开展普通话基础培训,手把手指导农户用规范汉语撰写产品介绍,助力农产品更好“走出去”,推动语言服务与农业发展深度融合。此外,实践团还走访村里的老党员,认真倾听他们参与土地改革、带领村民发展产业的故事,从前辈的经验中汲取乡村治理智慧,并结合调研情况与老党员探讨特色种植、电商助农等发展良策。

此次实践,青年们用脚步丈量乡村大地,以实干守护“黑土粮仓”,为德惠乡村高质量发展注入了青春动能。


06/“红溯吉林·筑梦乡野”实践团



2025年7月4日,艺术设计学院实践团充分发挥美术专业优势,将红色文化传承与乡村服务相结合,赴长春市永春镇开展“三下乡”实践活动,以画笔、镜头为载体,在红色沃土上书写青春担当。

在长春市永春镇柳家村莲花岛影视基地革命旧址,师生重温入党誓词,追寻抗联足迹,于历史回响中厚植红色情怀。转至农丰村后,他们深入调研支柱产业,与村干部、农户共话经济发展,以专业视角探寻乡村振兴新路径。此外,实践团还走进老党员家中,用摄影特长为留守老人定格温暖瞬间,让艺术之光照亮乡野。

此次实践,青年学子以画笔为媒、以镜头为眼,用多元形式将艺术特长融入实践,在传承与服务中彰显了青年学子的时代风采。


07/“红光追影·青春寻根”实践团



2025年7月5日,电影学院实践团奔赴吉林四平,以“寻根英烈”“寻根党史”“寻根黑土”为脉络,将红色教育深植社会实践,打造一堂生动的“大思政课”。

走进四平战役纪念馆,泛黄的战地日记、锈迹斑斑的武器装备前,大家驻足凝视,在讲解员的讲述中,透过历史烽烟读懂创业守业的艰辛。随后深入梨树县高家村,镜头聚焦党建引领下的乡村新貌,绿色食品原料基地的智能灌溉系统、中国黑土地博物馆的土壤样本与多媒体展陈等,更让大家直观感受农业现代化进程与黑土地保护的重要意义。

此次实践,电影学子以镜头为笔、光影为墨,在深化专业认知的同时,助力红色基因薪火相传,尽显新时代电影人讲好中国故事的青春风采。


08/“青春志展边疆韵·银辉情融延边行”实践团



2025年8月23日,现代教育学院实践团踏上延边大地,开启“大国边疆,青春聚吉”三下乡之旅,在行走中感悟发展、践行担当。

实践团首先循着总书记考察足迹走进延边大学,在讲解员的引导下重温考察场景、聆听殷切嘱托,字里行间的关怀让大家深切体悟新时代思想的力量,理想信念愈发坚定。随后走进延边博物馆,从古老的民族文物到记载抗联历史的红色展品,清晰勾勒出边疆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融合历程,民族团结的种子在心中扎根。在中国朝鲜族民俗园,伽倻琴的悠扬旋律、精美的传统服饰与热闹的民俗体验,让大家沉浸式感受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帽儿山国家森林公园的葱郁林海间,实践团漫步山林,切身领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最后深入边境村落,聆听村庄变迁故事,结合专业所长与村民畅谈文旅融合、教育帮扶的发展思路,用青春智慧为边疆建设出谋划策。

此次实践,青年学子用脚步丈量边疆大地,在文化、生态与发展的交融中收获成长,以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


从浙江永嘉的溪畔田埂到吉林延边的边疆村寨,从四平战役纪念馆的历史长廊到梅河口科技馆的创新展台,各实践团的青春足迹遍布城乡。

暑期“三下乡”的旅程虽暂告一段落,但光华青年扎根大地、服务人民的脚步从未停歇。未来,我校将组织更多青年学子深入基层、服务社会,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在奉献中彰显担当,让青春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共青团长春光华学院委员会-

编辑:井鹏雁

文案:刘心悦

初审:井鹏雁

复审:孙一乔

终审:赵   闯

出品:团委    新媒体运营中心

投稿&加入我们 ccghxmtyyzx@163.com


Copyright © 2017 长春光华学院团委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武汉路3555号长春光华学院A区行政楼 联系电话:82608886/82608887转81702